浙江省太阳能光伏行业协会 浙江省太阳能光伏行业协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市场动态
光伏业:转战中西部市场
时间:2012/04/09 来源: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96次

    不同于江浙沪等沿海地区光伏企业的叫苦连连,很多中西部光伏企业在欧债危机、美国“双反”调查以及国内行业困局的三重压力下,依然能从容应对。他们有什么法宝?这将给光伏产业转战本土市场带来何种启示?

     前有债务危机挡路,中国光伏主要出口市场欧洲的份额急剧压缩;后有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虎视眈眈,堵住最有能力消化中国光伏转移产能的美国市场;同时赶上国内光伏组件生产经历前几年的暴利时代后,正面临挤掉产业过剩泡沫的转折时期。这三座大山目前正切切实实地压在中国光伏企业的肩膀上。

    然而,不同于江浙沪等沿海地区光伏企业的“叫苦连连”,在第十六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很多中西部光伏企业却对此“不以为然”。究竟是什么法宝让这些企业在面对光伏产业“前狼后虎”的境遇时保持坦然?

     外部寒风阵阵

    德国已宣布从4月1日起执行一次性削减补贴后,5月起至11月底为止,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将开始按照每月1%的幅度进行削减。这意味着此前业界一直担心的德国大幅下调光伏项目补贴已成定局。

    市场研究机构IMSResearch预计,此番德国光伏补贴大幅削减,将直接导致2012年欧洲装机占全球装机总量的比重直降至50%,而这一数值在2011年还保持在69%。根据德国政府的预期,今后每年光伏装机将控制在3.5百万千瓦(GW)以内。在可预见的将来,欧洲市场需求将持续低迷。

    消化着中国光伏组件约90%出口量的欧洲市场的低迷预期,让不少国内光伏企业将目光瞄准了另外一个最大的潜力市场美国。依照太阳能产业协会数据,2011年美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安装量达1855兆瓦(MW),是2010年的两倍,预计2012年美国兆瓦级光伏装机容量仍将有50%的增幅。

    然而,国内光伏企业的转战梦想却被美国挥出的“双反”大棒击碎。2011年10月,美国对中国产多晶硅光伏电池产品发起了“双反”调查。尽管2012年3月的初裁结果仅针对国内光伏企业征收了2.9%~4.73%的反补贴税,尚不足以从本质上抹除中国光伏产品的价格优势,可由于这一结果并非一锤定音。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前景仍充满变数。

    首先,按照美国相关法律程序,一个月之后的5月16日,美国商务部还要公布反倾销税率的初步裁定,中国光伏产品还需再迈一道坎儿。

    其次,无论是已公布的反补贴税率还是未公布的反倾销税率,目前均为临时性税率。弘亚世代分析师张虹就表示,尽管初步裁定的反补贴税率较低,但反补贴和反倾销双税叠加税率将在20%~30%,最终的惩罚性关税仍有可能击垮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而美国市场分析人士预计,单一反倾销税的税率将在10%~100%之间。

     内部供需失衡

     欧美市场的变故,将把中国这个最大光伏组件电池制造国的巨大产能困在国内。尽管如此,这仍不是最糟糕的状态。因为,中国光伏企业还需面对国内新兴产业发展本身的问题。

     由于前期在光伏组件出口红火的年代,国内组件生产线过度上马,产能过剩的情况再次出现。陕西电子信息集团规划部副部长田宇直言,不同于其他行业,光伏组件生产线一旦上马,生产企业就必须坚持一定的产能规模,无论市场需求如何。因为,只有保证一定的生产规模,企业才能有利润。

     事实也的确如此。从主要光伏产品供应商的出货量来看,处于领军地位的尚德电力预计今年的出货量将达到2.5GW,比2011年的2.09GW增加了19%。而另一巨头阿特斯3月8日宣称今年出货量将增加51%,达到2GW。IMSResearch预计称,仅从多晶硅市场来看,2011年多晶硅产能超出需求量的50%;随着2012年、2013年产能的扩张,供需将进一步失衡并达到80%。2012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将增至32.6GW,涨幅为21%。

     这种出货量不断攀升和需求持续下行形成的尴尬局面,显示出国内光伏市场整体产能过剩,供需失衡问题日益严重。具体至光伏企业,则意味着毛利率的进一步下探。数据显示,尚德电力2011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从一年前的17%下降到9.9%。而晶科电子近日公布的去年第四季度毛利率则从一年前的29%下降到了4.4%。

     如何破解困局

    不过,业界对中国光伏产业前景的预计悲观,反映到具体企业身上,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在第十六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很多中西部光伏企业对光伏业悲观预期表现出的“不以为然”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田宇所在的陕西电子信息集团于2007年涉足光伏组件生产。谈到光伏组件出口的外需不足问题,他表示:“从组件出口量上的确有所反映,不过尚不足以影响公司的业务。”

     田宇之所以能够对光伏业发展的恶劣环境处之泰然,用他的话讲,一是集团全产业链的光伏生产线;二是中西部独有的资源优势。其中后者最关键。“上马光伏全产业链的好处显而易见。”田宇称。据他介绍,集团2007年决定参与光伏生产时,就选择一定要做全产业链。截至目前,除了最初的冶炼不涉及,集团的光伏生产线已经囊括了整个生产链,包括最初的单晶硅拉制、切片、生产光伏电池、电池板、电站的建设等所有流程。

     事实验证了陕西电子信息集团当时选择的正确性。田宇指出,光伏全产业链的生产可以很好地控制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即便面临外需不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建设电站等环节进行再消化。而很多沿海地区的光伏企业,就是因为只做切片等部分环节,才会受外需不足的影响。如今想掉头国内市场,也因没有完整的光伏生产服务体系,难以夺门而入。“全产业链生产模式保证了集团光伏业务在逆势下的生存甚至增长。别人赔钱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够赚钱。”田宇不无自豪地说。

     而中西部的基础和资源优势,田宇表示,乃是当初他们选择光伏全产业链的基础。中西部是传统制造业基地,国有资本曾是这里的主流。或许与沿海地区相比,国有资本背景的公司会有信息传递不迅速、市场反应不够机敏等问题,但同时也具有稳重和资本雄厚的特质。光伏全产业链的规划需要人力、资金、技术等一系列要素的共同支持,而陕西电子信息集团的国有背景,恰好能满足这些要素,最终使得在当前恶劣的外部产业环境下,集团仍能正常生产。

      田宇还提到,丰富的资源能源也是中西部发展光伏业的主要优势之一。光伏产品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而中西部该资源藏量充足,便于就地取材,能够大大减少物流成本。此外,光伏产品的生产还需要能源的支持,比如电力。仅从电价来看,陕西生产用电电价每度0.3元,而沿海地区的价格达到0.8元~1元。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市场在中西部。尽管目前国内光伏市场距完全激活还有待时日,不过,主要的应用市场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光伏电站的建立及运营需要充足的日照和荒漠的地貌,地理状况决定中西部地区无疑是上上之选。

     对此,陕西宏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齐军林表示认同。他告知,自己所在公司规模很小,但公司长期以来就认准地方优势,扎根在公司所在地延安地区的光伏电站建设。“虽不能说盈利多少,但至少在当前产业整体不景气的环境下,我们活下来了。”齐军林说。

     其实,不止上述企业,目前国内大多数光伏企业甚至龙头企业都将过去瞄准海外的目光投向了国内、投向了中西部。

     3月初,“黄河水电50兆瓦硅片换组件”项目公开招标,当时吸引了众多大中型光伏企业。英利、尚德电力、晶科能源、天威、海润、亿晶光电(600537,股吧)、晶澳太阳能以及比亚迪(002594,股吧)等15家公司均在列。最终,英利以每瓦2.99元的低报价中标,而这一报价在业内看来,几乎跌破成本价,显示了国内光伏企业巨头不惜血本占据中西部市场的决心。

     对此,英利方面也没有否认。其相关负责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该公司未来将会立足于中西部阳光充足的地区,以求为国内光伏市场带来新的活力。数据显示,2011年英利就已经将中国国内的销售份额调整到占总体销售收入的22%,2012年更是要增加到35%。

新闻推荐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