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促进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应用,加强标准化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环境。
近几年,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快速增长,据统计,2012年太阳能热水器产量约4968万平米(2484万台),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亿,全行业提供就业机会30多万个,以2012年全国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2亿平方米测算,每年可节能30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470万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意见》指出,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低,产品加工精细化程度不高;标准体系不完善,造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拓展难度加大;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切实解决当前问题,有利于全面提高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质量水平,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更好的融合,扩大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范围;有利于引导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太阳能热水器的产业体系,培育消费品工业新的增长点。
《意见》提出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到2015年,培育3家年产销量在500万平方米(250万台)以上的龙头企业,培育5家以上年产销量达200万平方米(100万台)以上的企业,行业排名前10家企业占到行业总产销量的45%以上,逐步提高龙头骨干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健全标准体系,制定并实施涉及安全、可靠性以及安装方面的标准(储水箱、支架以及安装的行业标准),提高标准的针对性和权威性;加强太阳能热水器产品在城镇市场的推广应用,优先推广高效太阳能热水器产品,太阳能热水器在整个热水器行业(包括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比重超过40%,能效等级二级以上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50%;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安装服务水平,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主要任务如下:
(一)提升技术与装备水平
大力研发和应用自动控制技术、二次循环技术、平板太阳能集热技术以及相变蓄热等新材料技术,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提高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化、自动化程度,推广行业先进的制造技术;提高产品减量化、可再利用和回收的节能环保设计水平,积极开展环保发泡技术的应用和替代,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以太阳能低温利用为基础,大力研究开发中高温利用技术,拓宽太阳能热利用领域;着力提升集热管、仪表、水箱等关键零部件和模具的制造技术水平和配套能力;鼓励企业进行生产装备的改造升级,提高制造工艺装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二)推动产品结构调整
提升非承压产品的品质,提高产品使用的舒适性、便捷性及安全性;注重附加值更高的承压性产品的开发,提高承压型产品的生产、销售比重;根据不同市场需求,调整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和平板太阳能热水器的产品结构;顺应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开发能够与建筑充分结合并实现整体外观和谐统一的产品;提高电辅助加热太阳能热水器的安全性和能效水平,加大以燃气、热泵等为辅助能源产品的开发力度,保障太阳能热水器的全天候使用;进一步扩大太阳能中高温技术在工业领域的热能应用,为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促进太阳能热水器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加大市场拓展力度
根据各地太阳能资源的不同条件和居民生活习惯,因地制宜推广产品,加大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的市场拓展力度;继续巩固农村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引导农村消费者进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程度,培育多元化城市市场,积极开拓海外出口市场,与国际太阳能市场接轨,并适时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
(四)健全售后服务体系
制定安装售后服务的行业标准,推动常用零部件的标准化,有效规范售后服务。
(五)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
(六)注重优化产业布局
结合推动太阳能热水器行业优化升级目标,发挥现有产业集中地区比较优势,注重生产布局与市场需求的协调统一,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支持龙头企业在区域间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分工布局,到市场需求稳定及日照条件充足的地区建立生产基地,促进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
(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并督促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
《意见》还提出几项促进措施,包括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强标准化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环境以及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