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能源行业“一路高歌”。 然而,发展道路并非“坦途”。作为能源转型“主力军”的光伏产业,也遭遇了成长中的“烦恼”,产业链上游涨价和下游“低价内卷”的双重压力让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今年以来,“低价中标”现象在光伏行业“再现苗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底,央国企公布的光伏组件中标规模约110吉瓦,从标段数量来看,最低价中标标段数量(27个)占比6%~7%,从规模(容量)来看,最低价中标规模(9吉瓦)占比达7%~8%。 “低价内卷”成隐忧 警惕“劣币驱逐良币” 事实上,在光伏行业,“最低价中标”的现象早已有之。早在2018年7月,一些电站项目招投标的结果中,低价就作为中标的主要因素,造成订单被二三线厂家瓜分的情况。在“低价”成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往往会如影随形。 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看来,最低价中标或意味着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非考虑长远。“低价意味着产品质量、品牌、售后服务并非领先。”他表示,“最低价中标可能会降低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投入的积极性,走‘低价取胜’之路,不利于实现‘双碳’目标。” 数据显示,在今年最低价中标的27个标段中,中标企业为头部组件厂商(TOP5)的仅有8个,占比约30%;依据项目规模统计,仅占比7.6%。据悉,在70%的非头部中标企业中,在研发费用方面的投入普遍较少,某行业头部企业从业者表示:“研发费用代表了企业在技术或者产品质量方面的投入,在低价中标的标准下,一线企业的技术和质量优势未能充分体现。” “光伏产品不是‘快消品’,集中式电站组件的生命周期在25年~30年之间,产品质量的差距难以在短时间内显著体现。”该从业者表示,光伏产品因质量问题而带来的风险需要一定时间或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才能显现出来,如果组件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会对电站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高效运行产生较大影响。 与此同时,由于光伏产业链上游价格接连上涨,组件环节面临着双重压力。PVinfolink数据显示,硅片、电池、组件以182尺寸为例,今年1月~9月,硅料、硅片、电池价格分别上涨31.7%、28.9%、21.3%,而组件涨幅仅5.8%。一边是上游涨价,一边是下游的“低价内卷”,共同对组件产品的利润空间形成了双向“挤压”。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行业持续这样的发展态势,产业链上游连涨,下游则在“低价中标”中形成困境,甚至走向“价格战”,组件厂商将不得不“摊薄”成本,为求生存而在一些环节中作出“取舍”,造成产品质量的风险。“如果这一趋势蔚然成风,必然导致市场混乱,产品良莠不齐进行恶性价格竞争,最终‘劣币驱逐良币’,对行业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业内人士表示。 评标规则需完善 亟须关注“生命指标” “最低价中标”现象之所以会出现,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电站采购企业为降低审计风险,会倾向于选择价格权重更高的评标规则;另一方面,也是出于项目收益率的考量。但事实上,如果从长时间维度来看,高质量的组件产品才能保障电站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和收益。 “最低价中标”多年来被诸多行业所诟病。针对“最低价中标”的风险,完善评标规则极为重要。今年7月,财政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提出,政府采购的评审方法除最低评审价法、综合评分法,增加最优质量法,即竞标文件满足采购文件全部实质性要求,价格已定,按照质量因素的量化指标评审得分,由高到低排序确定中标、成交、入围供应商的评审方法。此外,征求意见稿还明确,采购人可以在采购文件中规定,根据全生命周期成本以及后续专用耗材、升级服务成本等,对供应商报价或者评审得分进行修正。这正是为了“优中选优”。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集中式光伏电站非常需要一个评价体系,看重全生命周期,与采购法的规定十分契合。”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光伏电站而言,效率和安全性是两个重要的“生命指标”。由于电池效率不同,对应的价格也会存在差异,而组件的长效稳定又会影响电站的长期收益;在安全性方面,由于目前国家大力推动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多位于环境较恶劣的西北地区,如荒漠、戈壁,极端气候频繁,对组件各项主辅材料质量的要求更高,如果选用低质产品,发生火灾或组件损坏等风险也会变高。在“大基地”等新场景、新模式下,光伏产品“评标规则”的完善尤为迫切。 对于光伏行业的评标规则,刘译阳认为,价格肯定是一个重要标准,但不能是唯一标准。“尤其是对于大型央国企,大要考虑国家和产业的整体利益,中要考虑企业长期利益,小要考虑项目的长期收益。”他强调,“有的产品是买着便宜用着贵,有的则是买着贵用着便宜,需要考虑的是全生命周期的性价比。” 机遇与风险并存 更需行稳致远战略眼光 2021年,光伏行业迎来“井喷式”爆发。为适应“技术迭代快”的行业特点,科技投入是每个企业追求从“大”到“强”的必经之路,而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产品质量可靠的基本法,这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扎实有力的保障。 然而,有业内人士认为,包括“最低价中标”在内的压价竞争挤压的不仅仅是企业效益,也是持续创新的投入空间。中国光伏作为“中国新名片”,是过去20年来行业“筚路蓝缕”,在不断求索中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 面对风云际会的光伏市场,在推动光伏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央国企作为规则的执行者亦是重要奠基者之一,具有“头雁效应”。尤其是在“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能源央国企的作用尤为明显,其对规则的影响关乎行业发展的未来,有责任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已经规划并发布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设的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光基地规模为450吉瓦。在“双碳”背景下,光伏发电正逐渐成为主力能源之一,在能源系统中将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大基地”等未来应用场景中,电站对光伏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将更高,面对新的要求,光伏行业亟须避免“价格内卷”,回归质量提升的“主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