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的核心逻辑是技术进步带来的降本增效。如今P型电池技术已接近极限效率24%,继续提升难度极大,中国光伏产业又一次走在了技术迭代的十字路口。 2022年被认为是N型电池技术商业化元年,N型电池技术的极限效率为28%,相比P型电池技术拥有更广阔的空间。这次技术迭代拥有多种技术路线选择,例如TOPCon、HJT、XBC,甚至还有钙钛矿技术。 对于光伏企业而言多一种选择就意味着多一种风险,毕竟选错路线的后果是任何一家企业都难以承受的。当然新技术路线的出现意味着新的机会,也是许多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新机会。 在技术迭代的十字路口,是否能旗帜鲜明坚定一种电池技术路线也是对企业巨大的考验。从技术路线的选择来看,随着光伏效率进一步提升,技术进入深水区,工艺越来越复杂,精密度越来越高,对材料、工艺、设备、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未来在电池技术路线上的判断和执行,或许已经成为头部组件公司之间竞争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事实上,在2022年以前,许多光伏企业对于技术路线仍然讳莫如深,表示并不押注。而随着全产业链价格不断走低,头部企业在下一代技术路线的布局逐渐明晰,新一轮电池技术迭代正在提速。 多元的技术根据基底硅片的不同,晶硅光伏电池可分为P型和N型。P型电池使用磷扩散工艺,主要代表为早期的铝背场(BSF)电池和目前主流的PERC电池。2015年之前,BSF电池占据90%市场,2016年PERC电池开始发力,到2020年PERC电池占比超过85%。 P型有着电池工艺比较简单、成本低的优点,但是效率提升也面临着瓶颈。伴随着产业链上游产能的大规模释放,特别是硅料价格从年初高点245元/KG,跌到目前的60-70元/KG,由上游降价带动的下游P型组件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据中金证券报告,P型PERC电池技术已经实现23.3%-23.5%的电池转换效率、0.15元/瓦左右的电池非硅成本,已基本达到其量产性能极限。 而N型电池则是使用硼扩散工艺,与P型电池相比具有转换率高、双面率高、寿命更长等优点。 过剩的产能以及为追求更高的溢价,推动了光伏技术的转型,但过去留下的P型电池产能应如何处理或者转型也是各大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转型伊始,率先获得企业关注的是TOPCon和HJT电池。TOPCon是指技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HJT是指薄膜电池技术和晶硅电池技术结合的一种电池,也称异质结电池。 TOPCon电池是对原有的PERC电池的升级,可由PERC产线升级而来,成本低于HJT;而HJT电池,则是一种采用HIT结构的硅太阳能电池,在晶体硅上沉积非晶硅薄膜。综合了晶体硅电池与薄膜电池的核心竞争力,且工艺步骤仅需4步,稳定性高,效率高于TOPCon,但需要从头重建产线,门槛更高。 而在TOPCon与HJT发展落地的同时,光伏行业企业并没有暂停除技术路线以外的其他探索,为追求更高的效率不断革新,各企业加快研发脚步,新的电池改良方法不断涌现。BC电池便是其中之一。不久前,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对外称,在未来5-6年,BC类电池将成为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隆基绿能的大量产品将会采用BC类电池技术路线。 BC(Backcontact)电池以N型为衬底,是一种能够提高光伏电池效率和性能的太阳能电池的平台型技术,即可与多种技术路线叠加形成HBC、PBC、HPBC、TBC、ABC电池。BC类电池并不是一种新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创立的SunPower公司就提出叉指式BC结构,取名为IBC,并在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产业化。然而,之前包括IBC在内的BC电池技术发展缓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BC技术还处于初期阶段,技术难度大、开发成本高、量产难度大。 与传统的晶硅光伏电池不同的是,BC电池的电极全部位于电池的反面,正面没有金属电极遮挡,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带来更大的有效发电面积,大大提高了光的吸收效率。对于BC类电池技术的选择,隆基绿能确信该技术未来的持续提效空间远比其他技术路线更大。 无论选择了哪种技术路线,光伏N型化大幕已经拉开。此前,BSF电池占据光伏市场主流的位置十多年,PERC电池从2016年产业化量产到2021年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用了5年的时间。回顾上一代技术的更迭,彼时市场上主流的技术路线是多晶硅,协鑫集团采用改良西门子法,在硅料环节实现了国产替代。但隆基作为后来者,选择了转化效率更高、度电成本下降空间更大的单晶硅路线,并率先使用当时最先进的PERC技术路线,一举成为行业龙头。而这一次,伴随着大规模的新进产能,技术替代时间正在缩短。 谁将胜出? 光伏是个高负债重资产的领域,押注多条技术路线对于投资者来说几乎不太可能。新技术出现时,先行者们对技术路线的选择,无异于一场豪赌。而在这场豪赌中,在此次技术更迭的新路口,光伏企业们的选择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以晶科能源为首的TOPCon阵营和以隆基绿能为首的BC阵营。 和晶科坚定看好TOPCon是未来3-5年的技术主流一样,众多一线厂商纷纷投资建设TOPCon电池生产线,以期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据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起,TOPCon产能大幅增加,产业化进展迅速,一线厂商产能布局领先,晶澳科技56GW、天合光能30GW、晶科能源21GW等TOPCon量产线均计划于2023年落地,预计2023年年底国内TOPCon电池产能将上升至400GW。 此外,对于TOPCon的投资还在不断加码。晶科提前享受到了TOPCon带来的红利,在近期公布的三季度财报中,晶科取得不错的业绩,核心原因是晶科一直押宝TOPCon。在晶科能源前三季度52.2GW的组件出货中,N型组件出货量为29.8GW,占比57%。晶科能源预计,在手订单饱满的背景下,四季度组件出货量有望达23GW,有信心超额完成全年70-75GW的组件出货目标,N型产能占比将提升至75%。 晶科此前公告显示,将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规划建设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从上游到下游,包含56GW单晶拉棒、56GW硅片、56GW高效电池和56GW组件产能,含流动资金需要总投资560亿元。这将是全球首个包含硅片、电池、组件的“超级一体化”太阳能工厂,也将是行业最大的N型一体化生产基地。 “行业扩产大多选择TOPCon的原因,在于TOPCon的成本目前最具有优势,产品性价比最高,而其他新电池路线成本不具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不过我们认为其他路线如HJT降本路线也依旧清晰,未来成本也将逐步降低。头部企业对于各种电池路线均有研发储备,若出现量产更具性价比的电池路线有能力快速切换。”一券商人士分析道。 不同于大部分头部企业,隆基绿能则坚定以BC电池作为公司主要路线。2018年,隆基绿能就开始研究HPBC。目前,隆基绿能HPBC电池的标准版量产效率突破25%。HPBC电池技术通过电池内部结构工艺调整,可大幅提升电池的光线吸收和光电转换能力,有效增加组件输出功率。2023年上半年,隆基绿能HPBC投入量产,到2023年底,隆基绿能扩产的30GWHPBC产能将全面达产。 从隆基自身来看,隆基有多年的BC电池技术储备,在去年发布HPBC的电池后也具有了很多量产经验,和其他巨头相比,自身在BC电池领域就投入了更多精力,占有更多优势。而TOPCon领域近年来隆基动作不多,与其他头部企业相比并没有更多优势。选择BC电池也更利于隆基发挥自身优势。 “从行业角度来看,隆基认为TOPCon在明年大规模产能落地后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过剩现象,对于PERC电池的溢价和盈利优势将越来越小,而隆基认为BC电池的转换效率更高,性价比更突出,持续降本后在未来竞争中将更具优势,从而选择了这条路线。”上述券商人士对记者称。 在国内,目前除了隆基和爱旭之外,还有很多光伏企业都在布局BC类电池的相关环节。但从产能规模来看,未来1-2年内行业主流仍是TOPCon电池,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的5年间,电池技术由单一PERC走向TOPCon、HJT、XBC等多条技术路线百花齐放,TOPCon、HJT、XBC等高效新型产品高功率带来高溢价,市场中N型电池的选择就会更多,哪个路线会胜出,还是要看哪个路线具有最高的性价比。最终谁将胜出,终由市场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