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太阳能光伏行业协会 浙江省太阳能光伏行业协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市场动态
光伏回收市场蓄势崛起 产业商业化难题何解
时间:2024/03/18 来源: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73次

随着全球光伏装机规模持续攀升,退役组件回收市场蓄势崛起。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2024年会暨第六届光伏设备回收和循环利用技术论坛上获悉,在政策支持和行业企业共同努力下,光伏回收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目前有少数企业已完成机构融资,市场上还出现了万吨级组件回收处理产线。

尽管光伏回收产业展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大规模退役期尚未到来,该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目前,我国的光伏回收产业仍面临政策体系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清、废弃组件获取困难、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品可回收性设计要求亟待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光伏绿色产业链能否顺利打通“最后一公里”。

万吨级组件回收处理产线浮现

按照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的预测结果,中国在常规退役情境下,2030年、2040年及2050年光伏累计退役量将分别达到100万吨、1200万吨、5500万吨;提早退役情境下,将分别达到400万吨、2300万吨及6600万吨。这也预示着未来几年光伏回收产业有望形成真正的蓝海。


2023年被称为光伏回收产业“元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回收及资源化技术不断提升,相关回收企业纷纷涌现。



202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对我国风电、光伏领域退役设备循环利用工作做出全面、系统部署,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副主任、国家电投光伏(储能)产业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庞秀岚表示,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将加速布局废弃光伏组件回收和再利用循环体系,光伏回收产业将迎来规范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布局光伏回收业务,并投身于产线的建设。目前该市场的主流企业包括国家电投、晶科能源、英利集团、瑞赛环保、晶环嘉远、长沙矿冶研究院等。

“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GST绿色组件分离法技术,已可以完成6N级硅料的生产,并在安徽凤阳完成了万吨级组件量产回收产线的建设,同时还在考虑去海外投资建厂。”晶环嘉远总裁、联合创始人彭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刚完成了A轮融资,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经济性是光伏回收产业绕不开的问题。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秘书长吕芳表示:“很多人都很关心经济性的问题,经济账是否算得过来,是否需要补贴,补贴从何来,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2023年中国光伏回收和循环利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光伏组件回收利用市场启动之初,经济效益仍低。同时,《白皮书》也提供了一个总投资为4000万元,处理量为6000吨退役光伏组件回收产线建设的项目案例,项目服务年限10年,基建1年。项目达产年可实现利润总额400万元、净利润300万元,税收投资内部收益率8%。包括建设期在内投资期为8年,具有一定经济效益。

彭赛认为,未来光伏组件回收的经济性不会是一个问题。“这一行业并没有外界想象中的那么美,肯定也不是能很赚钱。”

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

目前,整个光伏回收链条包括退役光伏组件的收集(上游)、处理(中游)和回用(下游)三个环节。

张胜广是长沙矿冶研究院智能装备研究所所长,该院早在2018年便前瞻性地投入退役光伏组件回收技术和装备研究,并与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完成了组件回收原理机、试验机的研发,实现了工艺贯通,建成了年处理30MW退役组件回收的示范线。

关于光伏回收产业的难点,张胜广向记者表示:“首先,目前尚无明确谁来做组件回收的事情;其次,要真正产生效益必须是规模化生产,现在退役组件的回收渠道是一个难点;再者,回收技术成本需要足够低,包括装备成本要足够低,同时必须要考虑到环保成本。”

同时,《白皮书》也指出了责任主体不清的问题。发电企业、设备制造企业、回收利用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之间未形成清晰的责任划分和有效的合作机制,回收利用产业链运行不畅,退役设备大量滞留在电站业主方和贸易商,资源回收企业无法获得充足的原料,资源配置效率低,亟待从责任体系建设与模式创新上探索。

彭赛表示:“希望行业越来越规范,压实责任主体。比如,退役组件要流向专业且有资质的市场主体,避免随意丢弃、暴力拆解等现象出现,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他建议像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一样出台政策,建立光伏回收的白名单制度。

张胜广也建议,光伏回收行业设立白名单制度,设置准入门槛。同时,规范回收渠道,让有能力做好组件回收的企业可以较容易地获得资源。

一个新兴产业从发展初期走向成熟,需要不断完善政策,扫除发展障碍。针对上述问题,《指导意见》已经制定了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到2025年,集中式风电场、光伏发电站退役设备处理责任机制基本建立,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相关标准规范进一步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张胜广向相关组件回收企业建议:“第一,深入了解产品。将废旧光伏组件从产生到再利用的全产业链产品搞清楚、弄明白,结合企业禀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第二,深耕核心技术。在所从事的行业中,核心技术的研发是决定业务开展主动权的重要因素,相信对于光伏组件回收行业来说也是一样的。第三,深化渠道覆盖。对于回收行业来说,相通的点就是货从哪里来的问题。做好渠道布局,以及做好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尤为重要。”

从产品设计源头出发

值得一提的是,实现整个光伏产业链的绿色化,除了在光伏组件回收端发力,光伏产品设计端——产品可回收性设计也越发受到行业重视。

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指出,在产品设计环节,既保证产品的高质量标准,又能有效降低未来回收的技术难度、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是光伏行业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据了解,目前欧盟、美国和中国都在抓紧制定光伏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规范。2021年,国际能源署PVPS Task12可持续性工作组发布《光伏组件可回收性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光伏产品的信息溯源、非污染金属材料选择和使用、封装材料及方式的选择、不可逆粘接的减少、不含氟背板的使用等多方面对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提出建议。

比如,含氟背板的回收一直是行业难题。吕芳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90%的光伏组件背板是含氟背板,不能烧、埋,否则会带来不可逆的环境污染,对人体也有重大危害。”《指南》提到,必须避免在光伏组件中使用含氟聚合物,建议使用其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或者生物基材料作为替代品。另外,建议所有的光伏组件使用材料都必须贴上标签,告知用户和回收相关的处理方式和环境风险。

在《指南》的基础上,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也形成了《中国光伏组件可回收性设计指南建议》(以下简称“《指南建议》”),分别从光伏电池、玻璃、边框、背板、胶膜、硅胶、组件及物流包装等方面对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提出建议,并提出了新的“三无”建议,即“无铅、无氟、无肟”。

比如,光伏有机硅胶是光伏组件核心封装材料之一,主要分为脱醇型和脱肟型。上海亥博胶粘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俊告诉记者,现阶段脱肟型硅胶是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但是脱肟型硅胶应用于组件生产过程,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固化,同时释放丁酮肟等肟类物质,对环境与健康(致癌)的危害巨大。一般情况下,在光伏组件车间能闻到释放的丁酮肟,充满刺激性气味。

《指南建议》指出,2021年12月,欧盟在其官方公报上发布(EU)2021/2204法规,更新REACH法规附录XVII中的CMR(致癌、致畸或生殖毒性)物质清单,将丁酮肟纳入其中。目前,国内部分企业正尝试使用更加绿色的脱醇硅胶材料进行代替。

许俊还向记者表示:“目前国家对丁酮肟这种量大且危害大的挥发物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管控,有待进一步完善。”


吕芳表示:“光伏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需要相关企业兼顾平衡光伏组件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可回收性,做到并不容易。但是,未来我们光伏产业也要使用‘三无’产品,即使用无铅焊带、无氟背板、无肟硅胶。”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新闻推荐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