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然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个光鲜亮丽的表象,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励志故事,就像我国光伏发展的艰辛历程。
时光倒回20年前,当时光伏发电绝对是电源类型中的奢侈品,技术、设备依赖进口,产能、市场几近空白,业内人士对光伏发电的向往,不亚于1950年代人们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憧憬。
时过境迁,近10年来,在多项利好政策的加持下,光伏产业发展仿佛开了“外挂”,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如同青萍之末一双扇动的蝶翅,引发了设备成本快速下跌,综合效益扶摇直上。
“双碳”目标确立之后,光伏产业发展更是如虎添翼,“五大六小”你追我赶,社会资本竞相追逐,沙戈荒、分布式、分散式遍地开花,一派热火朝天、轰轰烈烈的发展场景。一年干完几年的活,我国光伏装机屡创新高,傲视寰宇。
表面上看,光伏发展一路狂飙,近乎“疯狂”。理性分析,超常规发展背后,其自身逻辑自洽。在“双碳”的语境下,“煤电”似乎是污染的代名词,一度成为众矢之的。而光伏“身世”清白,占据着道德至高点,怎么发展都少有“道德”瑕疵。
更为现实的是,在煤电全面亏损的几年里,发电集团的新能源板块依靠政策支持,经营一枝独秀,凭借一己之力,苦苦支撑着半边天,所以,部分发电集团不遗余力发展新能源就顺理成章了。
同时,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持续走低,社会资本无枝可依、无处安放,而光伏产业扶持政策足、建设周期短、见效时间快等特点,正好给了无孔不入的社会资本见缝插针的机会,客观上为快速发展中的光伏产业再添前进动力。
不可否认,光伏等新能源发展一骑绝尘,给电力改革与发展增添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电力系统安全问题、新能源消纳问题、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调问题等。然而,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才为我们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目标,所谓问题导向是也。
换个角度看,新能源快速发展,提前暴露了改革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拉长了我们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时间间隔,使我们可以把握节奏,徐徐图之,不至于在“双碳”目标“临门”时手忙脚乱、忙中出错。就此而言,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就在光伏发展风光无限、前景一片光明之时,部分发电集团却开始“剥离”部分光伏项目,令人颇感意外。
实际上,在光伏发展“大干快上”的几年中,不知不觉已为今天的结局埋下伏笔、落下病根。俗语云,萝卜快了不洗泥。为了抢占市场、争夺先机,很多市场主体饥不择食,不管项目优劣,统统揽入怀中。
而部分地方政府乐见其成、借风使船,要求投资主体以产业置换、公益置换的形式,换取开发权,从而导致部分光伏项目成本骤涨,收益偏低,甚至亏损。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途中加速”,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稳步推进,光伏“入市”已无悬念,这意味着政策性补贴将进一步“退坡”,直至消失。
光伏产业即将面临“洗牌”,发电集团见机行事,调整光伏产业布局是为本分。吹尽狂沙始到金,“洗牌”并非坏事,去芜存菁或许更能让这个产业焕发生机。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