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华东理工大学侯宇教授、杨双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题为《Graphene-polymer reinforcement of perovskite lattices for durable solar cells》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通过石墨烯-聚合物界面耦合技术抑制钙钛矿材料的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将器件在高温(90℃)及全光谱光照下的T97寿命提升至3670小时,刷新了钙钛矿电池的稳定性纪录。这一突破不仅揭示了钙钛矿电池性能退化的新机制,更为其产业化铺平了道路。
一、钙钛矿电池的技术优势:从理论到现实的跨越
1. 效率天花板突破,成本优势显著
传统晶硅电池的单结效率上限为29.4%,而钙钛矿单结理论效率达33%,叠层结构(如钙钛矿-晶硅叠层)更可突破45%。目前,华东理工团队的反式结构钙钛矿电池效率已实现25.4%的认证值,隆基绿能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33.9%,远超晶硅电池的22%-26%商用水平。
成本方面,钙钛矿材料成本仅为晶硅的1/20,且制备工艺简化(如溶液法涂布),能耗降低至晶硅的1/7。
2. 柔性化与场景适应性
钙钛矿电池可制备为厚度仅500 nm的柔性器件,透光率可达20%-55%,支持曲面安装,适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车载光伏(CIPV)及可穿戴设备。例如,纤纳光电的钙钛矿组件已应用于沙漠光伏电站,而丰田计划在2030年前将柔性钙钛矿电池集成至电动汽车车顶。
3. 弱光性能与温度系数优势
钙钛矿在阴雨天等低光照条件下仍可高效发电,且温度系数(-0.1%/℃)远低于晶硅电池(-0.3%/℃),高温环境下功率损失更小。
二、华东理工研究的核心突破:从“软晶格”到“刚性铠甲”
1. 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的发现
传统研究多聚焦于水氧、热、电等外部因素对钙钛矿稳定性的影响,而侯宇团队首次提出钙钛矿内部动态局域应力是导致晶界缺陷的关键机制。光照下,钙钛矿晶格膨胀率可达1%,晶界挤压引发材料损伤。
2. 石墨烯-PMMA界面耦合技术
团队通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将单层石墨烯与钙钛矿薄膜结合,形成机械增强界面:
力学性能提升:钙钛矿模量从27.4 GPa增至50.3 GPa,硬度从0.62 GPa提升至1.08 GPa;
动态晶格抑制:晶格变形率从0.31%降至0.08%,有效减少应力积累;
离子迁移阻隔:石墨烯层阻断离子横向扩散,保护底层结构。
3. 产业化兼容性
该技术已应用于厘米级器件,与大面积石墨烯转移工艺兼容,为GW级量产奠定基础。
三、钙钛矿电池的产业化前景与挑战
1. 产业化进程提速
产能规划:2025年中国钙钛矿电池产能预计达7.4 GW,2030年或超140 GW,市场规模逼近千亿;
企业布局:协鑫光电、极电光能等企业已建成百MW级产线,协鑫昆山2 GW项目将于2025年投产;
政策支持:中国《“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将钙钛矿列为重点技术,建筑与交通领域应用政策陆续出台。
2. 技术挑战与应对
稳定性瓶颈:尽管华理研究取得突破,但钙钛矿材料仍面临湿热、紫外老化等问题,需进一步封装技术优化;
大面积制备:大尺寸组件效率普遍低于20%,需开发均匀成膜工艺(如狭缝涂布、气相沉积);
标准缺失:长期可靠性测试方法及行业标准尚未统一,制约产品认证。
3. 国际竞争格局
日本、美国加速布局钙钛矿技术,试图绕开中国在晶硅领域的垄断地位。例如,日本政府投入4亿美元推动量产,丰田与EneCoat合作研发车用钙钛矿电池。
四、未来展望:从实验室到产业生态
钙钛矿电池的崛起将重塑光伏产业格局:
技术路线融合: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兼具高效率和低成本,或成主流方向;
应用场景拓展:柔性组件在BIPV、穿戴设备、军事野外供电等领域潜力巨大;
产业链重构:设备商(如TCO玻璃、激光设备)和材料企业(如空穴传输层)将率先受益。
结语
华东理工的突破标志着钙钛矿电池从“效率竞赛”迈入“稳定性攻坚”新阶段。随着技术迭代与产业生态完善,钙钛矿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30%的市场渗透率,成为光伏革命的“第二增长曲线”。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