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国家能源局宣布,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光伏新增装机12894万千瓦,同比增长145%,其中集中式光伏618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6714万千瓦。 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2亿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2.95亿千瓦,分布式光伏2.25亿千瓦。 根据中国光伏协会7月的预测,2023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在120~140GW之间。从第三季度的数据来看,达成这一目标已成定局。 但与欣欣向荣的光伏装机相比,光伏中上游的市场却并不阳光。进入10月,整个光伏市场的低迷和对过剩的担忧开始不断加剧,并通过愈演愈烈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产业链各个环节价格大幅下跌、光伏企业的IPO逐步终止、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不断加强问询、光伏股价的跌跌不休、企业融资热情的消退……表面繁荣的光伏市场暗流涌动。 价格下跌难止10月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一则公告让整个市场哗然。公告指出,本周调研结果显示,尽管多晶硅价格呈现下跌趋势,但具体成交价格存在分歧,且几乎没有新签订单。因此多晶硅价格发布暂停一周。今年上半年,硅料价格持续下跌。从7月开始,价格出现短暂的回弹。但进入10月之后,硅料价格又开始进入下跌趋势。 显然,在当前的局面下,不公布硅料价格的唯一原因就是下跌过猛导致没有什么成交。硅料价格看起来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2021-2022年,光伏硅料价格迎来一波疯狂涨势,一度抵达30万元/吨的高点。而10月18日,也就是暂停报价之前的一轮报价周期中,N型硅料成交价在9万-9.6万元/吨,成交均价为9.31万元/吨,环比持平。单晶致密料成交价在7.6万-8.3万元/吨,成交均价为8.01万元/吨,环比持平。 从趋势上看,硅料价格跌破8万元/吨几乎已成定局。而硅料价格的大跌自然会带动整个产业链价格的下跌。硅业分会称,目前硅片价格已下调至2.4-2.5元/片,达到了绝大多数硅片企业的盈亏平衡点,部分厂家已面临亏损。 终端组件价格的情况更突出。10月18日,中国华电集团2023年第三批光伏组件集采招标项目开标,采购总容量约8.59GW,共分为六个标段。其中,标段六P型组件框架标段共吸引32家企业参与投标,投标价格最高价1.187元/瓦,最低投标价格创下新低,首次跌破1元/瓦,来到0.993元/瓦。华电的招标数据并非孤例。10月30日,国家能源集团2023年度光伏组件集采开标。此次集采总容量共10GW,分为8个标段,其中标段1-4为P型组件,标段4-8为N型组件,共11家组件企业参与了此次投标。 而在标段1-4,都有同一家企业报出了低于1元/W的价格,最低0.945元/W。从投标信息来看,虽然企业的投标价格没有普遍低于1元/W,但无论是P型还是N型,价格都已经无限接近于1元/W。2023年的组件价格跌幅也是惊人的。从年初的1.8元/W,到如今的1元/W,组件价格几乎砍去了一半。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离不开“产能过剩”4个字。 过剩狂潮 扩产,无疑是今年光伏行业的一个主旋律。 光伏行业目前正处在P型和N型技术更新换代的转折点。因此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二线厂商,都在积极扩充产能,生怕落后于人。 image.png 产能扩张的规模有多大?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曾在今年5月的SNEC大会上感慨,光伏行业用18年建成了约380GW的产能,而最近18个月就新建设了超过380GW的产能。 据不完全统计,到2023年底,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几乎每个环节的产能均超过了1000GW。9月,S&PGlobal首席分析师胡丹预计,全球年度新增光伏装机最高可达400GW,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可达170GW。 中国光伏的产能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全球需求,产能过剩的局面已经形成。但是面对产能过剩的既成事实和产业链价格的全线下跌,放弃产能扩张并没有成为企业的一致选择。恰恰相反,企业依然一头扎进了扩产的行列当中。 “这种产能急剧扩张的局面有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光伏行业新入局者较多,另一方面,头部企业之间竞争也确实在日渐加剧。”有券商人士告诉《能源》杂志记者,“在扩产浪潮中,企业都不想被别人甩开差距。再加上所有人都在积极储备更高效的下一代电池产品,所以才会出现越是过剩,扩产越积极的情况。”在《能源》杂志的走访中,很多光伏行业内人士都表示,本轮产能过剩可能会让光伏企业逐渐分化。 “产能过剩的起点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行业火爆,引来了新入局的企业。”有业内人士告诉《能源》杂志记者,“但是新企业在产能建设进度、工艺、成本控制、渠道、资金实力等方面与传统企业是有差距的。” 不仅仅是新进入光伏行业的玩家们要遭遇门槛,即便是传统光伏企业,也要面临挑战。 在扩产的浪潮中,也不乏一些二三线企业纷纷扩张产能,不过大多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一线企业的地位比较稳固,二线企业很难对头部企业产生冲击,甚至可能会面临淘汰危机。 “头部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强,在行业利润下降时有更丰富的应对经验和资金实力渡过难关。现在的产能过剩或者内卷,对于一线、头部或者排名靠前的企业来说并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反而可能是二线企业压力会非常)大。”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说。但即便是有应对产能过剩的相对优势,一线企业也不得不被卷入已经发生的价格战中。在上述国家能源集团的招标中,已经有一线头部企业报出了低价。有一线组件企业市场相关人士告诉《能源》杂志,组件价格的下跌趋势很激进,企业很难保持定力。 “从终端产品来看,无论是龙头还是二三线企业,品质上没有根本性差别。在同质化竞争程度比较大的情况下,低价竞争几乎是唯一的答案。” 战略布局 10月31日,隆基绿能举行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该公司总裁李振国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坦白表示今年出现两个策略失误:一是在年初硅料发生波动性的快速下降时,隆基采取了硅片跟随硅料价格变动的定价原则,对当时硅片盈利能力有一定的伤害;到二季度,友商以低价订单抢占市场的时候,隆基没有跟进,影响了组件销售和四季度交付。 从李振国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今年光伏行业几个重大的转折点。首先就是年初硅料价格的暴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硅料价格暴跌引发了全行业的降价,对于今年光伏装机的创纪录增长无疑是有推动作用的。但是对于产业链环节中的企业来说,急剧的价格波动显然不符合稳健发展的策略。 另一个重大转折点是今年年中,当产能过剩成为行业共识的时候,各大组件企业纷纷开启了低价抢订单的策略。随着产业链价格的不断走低,组件的低价也一路向下,最终出现了现在低于1元/W的情况。 随着第四季度最终的订单竞争开始进入白热化,从目前的交付走势不难判断,各家企业对于出货量的目标显然是不满意的。不会是所有人都像李振国一样坦承今年的出货量目标可以无法完成,因为“隆基坚持稳健的经营策略,不会亏钱做生意。” 为什么明知是亏钱的生意,还是会有那么多的企业前赴后继地报出超低价格呢?努力去完成全年的出货量目标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头部企业中,没有几家不是上市公司了,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完成既定目标、扩大市占率,有时候甚至比提高利润率重要的多。更不要说那些正在准备冲击IPO的企业了。 所有的企业都会遵循这一套逻辑吗?至少隆基没有这么选择。 显然,主动提出出货量可能不及目标的隆基已经决定不会无休止地进行低价抢市场行为了。从反面来说,隆基这样肯定会丢失一定的市场份额,今年也有可能会失去组件出货量排名第一的位置。 但从积极的角度来说,隆基放弃的订单都是亏损订单。在隆基的眼中,这类订单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放弃了亏损的订单,留下的却是充裕的现金流。 无差别的低价竞争,最终都会演变成为依赖外部融资的金钱游戏。而当内卷到了一定程度,谁胜谁负都是难以预料的结局。对于光伏行业来说,除了规模,技术也是另一个重要的杠杆。 这又回到了光伏行业当下的技术变革与替代。隆基选择押注BC,就选择了把决赛时间放到未来。而当下的TOPCon产能大战,或许真的只是一个过渡时期。 (《能源》杂志新媒体中心宋永兴、谭钧文对本文亦有贡献) |